isPc
isPad
isPhone
新闻中心
NEWS
杭州市深化推进垃圾分类“六全模式”
2022-09-21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浙江杭州工作时提出的要求,围绕住建部等十二个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省“2022年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面决胜”的目标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高站位、勇于担当,全面深化生活垃圾领域改革,在全面总结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分类标准完备、责任体系健全、宣传教育覆盖、设施设置科学、执法监管有力、评价体系健全”的垃圾分类“杭州模式”,像绣花一样全面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度,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新路子。杭州垃圾分类工作连续4个季度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排名中进入前三,并于近日在“第十四届(2021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固体废物管理论坛”分享经验。
  全体系的分类标准
  一是强化法律支撑。陆续出台《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8月重新修订)、《杭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律规章,从法制上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保障。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成立市、区工作领导小组,陆续出台《关于推进杭州市“五废共治”的实施方案》《杭州市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杭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构筑较完善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三是完善技术标准。根据浙江省垃圾分类标准,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服务规范》《杭州市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导则》等技术标准,统一分类标识及管理规范;四是统筹经费保障。2019年开始按照每户每年工作经费180元的标准,以直接补助和以奖代补两种方式,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同时实行生活垃圾处置加价收费、异地处置环境补偿等经济杠杆手段,出台《杭州市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环境改善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阶梯式计费管理暂行办法》《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改革有关情况的通知》等价格文件,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全落地的责任监督
  一是建立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传导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坚持法律规定的责任人制度,各类管理责任人做到人员、经费、制度到位,各级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主体责任人的责任追究系统完善,实现责任到位、到点、到人。二是深化推进强制分类,严格按照四分类要求,全面推行居住小区(村)、公共机构和企业强制分类,持续巩固分类覆盖面成效,针对投放准确率不高、分类氛围不浓的责任主体,由属地管理部门上门开展分类指导服务,严重者根据《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相关处罚。三是调整全市清运体制,明确城区主体责任,由属地城区负责采取增加运力、提升频次、优化服务等方式,满足分类运输需求。四是推进源头减量。明确源头管理工作任务、内容要求,厘清牵头部门、实施单位,加快实施绿色包装、绿色快递、“限塑”、加强一次性消费品管控、“文明餐桌”等一系列行动。
  全方位的宣传教育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投放方法等常用知识,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发动作用,大力营造“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的宣传氛围,为打赢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凝聚社会力量。二是强化示范带头。党政机关示范引领,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先行,工、青、妇及志愿者等群团组织积极助推,推行“党建+垃圾分类”,对优秀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专管员进行星级达人评选,共聘用50名一星级达人。三是强化现场督导。大力推进生活小区“定时定点”投放管理,按照300户一人的标准落实专管员配置,加强投放环节的监督指导,并开展“八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场(市场)、进宾馆(酒店)、进窗口,对不同群体、行业、场所开展针对性教育,真正使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风尚。
  全市域的设施配置
  一是提升投放设施。考虑投放便捷、兼顾、保障性,完善分类设施,优化点位布局,统一分类标志标识,推进投放点“撤桶并点”,2020年改造投放点8110个,减少垃圾投放点21071个,切实改善周边环境。二是加强分类清运。在生活垃圾清洁直运基础上,不断优化服务、增加运力、提升频次,全市分类运输车辆1212辆,累计增加51%,并通过“桶车”对应、“城市大脑”严督分类清运,杜绝“前分后混”、“混装混运”现象。三是完善回收设施。按每1000 户设置1 处再生资源回收站房,全市共建设回收站房3685个,并全市域布局分拣中心,提升建设分拣中心48个,面积49.7万平方米。四是提升处置能力。按照焚烧为主、生物处理为辅、填埋应急保障的处置战略,全面建设处置设施,近年来新建成3个垃圾焚烧项目、5个易腐垃圾项目,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4900吨/日,满足分类处置需求。
  全覆盖的资源利用
  一是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对易腐垃圾进行厌氧产沼、有氧发酵等资源化处理,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2050吨/日,并对有条件的单位企业、学校等场所或农村等地在集中收集后开展就地处理,就地处理能力达约600吨/日。二是可回收物应收尽收。以街道为单位委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负责辖区内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对高、低价值可回收物进行统收统运,应收尽收,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业态发展,扭转了“填埋多、回收少”的局面。三是大件、装修垃圾就地处理。对大件垃圾实行市场机制,在集中处置点进行机械破拆,其中可利用部分进行回收利用;对装修垃圾结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进行分拣、破碎和再生利用;对园林垃圾通过制作燃料棒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

  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执法保障。根据修订实施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违法“零容忍”,加大对各类公共机构、综合体(商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连锁餐饮企业、窗口等的执法力度,今年以来,合计办结案件22135件,同比增长33.64%,罚款263.7万余元,全面转变“引导多、处罚少”的格局。二是建立考评体系。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制定考核细则,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及日常管理落实情况开展综合评价,日常检查配备专项检查队伍,对全市小区、农村、公共机构、企业进行每日随机抽查,检查结果纳入每月考核排名。三是加强警示教育。利用考核指挥棒支撑垃圾分类强势推进,建立“日检查、月通报、年考核”长效机制及“红黑榜”制度,每月通过市级主流媒体对城区通报,对街道、乡镇排名,每年对各县(市)政府(管委会)和相关市直部门开展综合考评。四是实行数智管理。形成城乡垃圾治理和资源回收“一网统管”,对分类收运车辆加装车载称重、车载视频监控等设备,对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每笔订单信息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对末端处置计量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实现垃圾分类各环节全程动态跟踪。

(杭州市城市管理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