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c
isPad
isPhone
新闻中心
NEWS
千亿污泥赛道,风口终于来了!
2023-09-21


导语:属于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时代或许会晚来,但终究会到来。走过了市政、垃圾焚烧的“大时代”,污泥处理行业的大时代来临,环保行业在进入细分领域发展的“专时代”。

 

 

污泥处理处置滞后是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隐忧,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升,污泥处理处置的问题越来越显性化,也越来越需要借助产业化解决。

 

从污染物治理的系统角度看,若污泥处理不到位,则污水处理不彻底。污染物从液态进入固态并非治理的终点,距离最终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还有最后一程。

 

长久以来,污泥处理行业一直鲜为人知,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大抵是1、缺乏国家层面针对性的政策指导;2、商业模式不够成熟;3、付费机制欠缺和付费能力不足;4、污泥处置面对的特殊国情。

 

2022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针对污泥行业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系统性、规划性的指导方案,为污泥处理行业规模化、规范化地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业风口终于来临。

 

一、政策正逐步细化和丰富

 

行业内外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污泥领域发展滞后的原因是技术不够成熟,这只是一小部分原因、并非主要原因。

 

行业处在技术纷争状态的时候,更本质的问题是政策制度和商业模式不够成熟。

 

类似环保行业的其他领域,污泥领域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强力驱动,尤其是被剩在最后的领域,基本上都是难啃的骨头,没有政策的主导,只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

 

事实上,政策中提及污泥处理处置并不晚,且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但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污泥处理处置很多时候是作为市政污水处理的一项分支提出,缺乏系统连贯的规划,因此在落地执行的驱动力上存在不足。

 

二是给出的目标规划刚性不足和缺少必要的支撑,很多目标只停留在“鼓励”、“促进”、“加强”的阶段。

 

三是缺乏处理处置技术相应规范的支撑,如针对污泥焚烧出台相应的烟气排放标准,让污泥焚烧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只有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地方则出台了地方标准,比如上海《燃煤耦合污泥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291-2021),于202161日实施。

 

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归根结底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基础的政策规划、规范标准等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全国新增污泥(含水率 80%的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2万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 95%以上”。相比较从前,这次文件给出了更加系统的规划布局。

 

 

二、付费机制逐步健全,商业模式贯通

 

任何行业中,付费机制的确立是商业模式闭环的关键。

 

污泥市场的完全成立,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需求真实,二是技术路线可行,三是付费机制及能力匹配

 

从以往的发展来看,在这三个要素中,只有付费机制及能力匹配方面尚不成熟。

 

 

2015年,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了《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按照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

 

2017 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要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成本并合理盈利;

 

2019 年,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再次要求,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调整到位,原则上应当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

 

长期“重水轻泥”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污泥处理处置总体水平的提高,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费用普遍不足污水厂总运行费用的20%,发达国家的这一费用占比大约为30-50%。

 

除此之外,各地方对污泥处理处理的付费意愿参差不齐,费用大约分布在250-550/吨的范围内。目前仅有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相对有更健全的付费机制、更强的付费能力。

 

供需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商业模式的不成立,这也就意味着实际处理处置过程中,填埋偷排、打擦边球、做样子等乱象纷呈。

 

《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完善价费机制。做好污水处理成本监审,污水处理费应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成本并有一定盈利。完善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建立与污泥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效果挂钩的按效付费机制。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污泥处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完善污泥资源化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

 

《方案》提出后,污泥行业付费机制欠缺的现状将逐步改善,商业模式就能够贯通,实现市场化。

 

三、污泥处理处置面对的特殊国情,需要规模化

 

总体而言,政策规范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取、市场型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国情。现阶段,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面对以下问题:

 

1、污泥泥质较差

 

污泥的特征由上游污水决定,在管网不完善、污水接纳不明确等情况下,国内污泥质杂、热值低,目前主流的焚烧处理不是最优解,未来发酵处理后用于园林绿化等或是首选。

 

2、产业水平与污水处理规模不匹配

 

我国人口众多,污水处理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重泥轻水”的原因,污泥处理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严重滞后,大量污泥未达到无害化、稳定化的标准,甚至有一部分污泥去向不明。短期来看,需要经历摸索期,产业大概率还会遵循由“量”而“质”的产业发展规律。

 

3、污泥产量大,远距离运输风险高

 

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了集中式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总体布局,导致单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相对较高,如果污泥在污水厂内简单脱水后外运处置,普遍存在污泥运输量大、距离远、环境风险高等问题,因此污泥就近处理就十分必要。

 

理论而言,污泥产量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支撑资源化等更具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因此,污泥处理企业只顾一亩三分地是不够的,是无法壮大的。有能力的要在不同地区开展项目,形成规模效应,成为行业龙头,为长期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四、行业处于朝阳期,市场竞争小

 

从国情以及政策出台情况看,污泥处理处置是一个大赛道,也是一个长赛道。目前涉及污泥处理处置业务的企业小而散,竞争低。

 

从整个市政的角度看,污泥和管网市场走热本质上是市政建设的升级,按理说市场的角逐最终少不了地方城投、水务等市政玩家的参与。污泥处理费用大约只占污水处理总费用的10%,市场规模远小于污水处理的规模,地方城投、水务公司基本不参与污泥的处理,即使参与的,大多也只参与自产污泥前端的部分脱水环节。球速官方网站的还是委托第三方公司处理。

 

污泥处理行业刚起步,加之前文所述的运输距离的限制,大多污泥处理企业至服务于当地市场,现阶段竞争环境良好,尚未有龙头企业出现,给现有的玩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五、千亿赛道,蓄势待发

 

投资就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那些今天不确定但未来高度确定的细分领域是值得押注的。

 

2019年开始推广的垃圾分类政策,直接促使这两年垃圾处理企业的上市潮。属于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时代或许会晚来,但终究会到来。走过了市政、垃圾焚烧的“大时代”,环保行业在进入细分领域发展的“专时代”,污泥处理行业的大时代正在走来。

 

机遇的把握的确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太早容易夭折,太晚容易错过,环保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有过太多这类教训。

 

对于污泥领域的现状而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在政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眼下关键的破局政策已经发布。东风来时,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